號: 003187659/202502-00015 信息分類: 部門文件
發布機構: 宿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成文日期: 2025-02-05 發布日期: 2025-02-25 09:46
文  號: 宿招[2025]1號 性: 有效
生效時間: 廢止時間: 暫無
名  稱: 關于印發“5512”產業工程2025年行動方案的通知
政策咨詢機關: 宿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政策咨詢電話: 0557-3024313

關于印發“5512”產業工程2025年行動方案的通知

來源:宿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瀏覽量: 發表時間:2025-02-25 09:46 編輯:宿州信息公開007

關于印發“5512”產業工程2025年行動方案的通知

宿招20251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直有關單位:

“5512”產業工程2025年行動方案》已經2025126日市政府第69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20241212

“5512”產業工程2025年行動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關于做大產業集群奮力追趕蘇北在皖北全面振興中走在前的實施意見》宿發〔202315)文件精神,推動市委六屆九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地見效,進一步發展壯大制造業主導產業集群和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特制訂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和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論述,把高質量發展要求貫穿制造業發展壯大全過程。聚焦全市“5512”產業布局,以提質擴量為目標,以數轉智改為抓手,以創新驅動為牽引,以雙招雙引為支撐,推動鏈群融合、實數融合、業態融合,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全構建智能綠色制造強市。

二、發展目標

力爭2025年五大主導產業和五大傳統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以上,12大特色產業集群規模達到550億元左右。全年全市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0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改造率達100%。

三、重點任務

   (一)實施產業優化升級行動

一是推動主導產業涌動生機。強化落實《關于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指導意見》,堅持龍頭+配套+基地,一體推進延鏈強鏈補鏈。按照一鏈一策,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向算力、新型顯示、信息網絡等重點領域擴容,新材料產業向高性能復合纖維、電子信息材料、精細化工材料等細分領域延伸,新能源產業要補強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新能源發電、充換電基礎設施全鏈條,高端綠色食品產業要打造一批生產基地、經營主體、名優產品、知名品牌、優質企業,生物醫藥產業要做大做強現代醫藥、醫療器械兩大行業。全力推動主導產業、戰新產業與未來產業融合發展,力爭2025年培育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1個。(責任單位:“5512”各產業推進專班、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二是促進傳統產業煥發新機。深入貫徹《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工業競爭力實施方案》,推進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加快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鼓勵企業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堅持一業一方案,煤電化工產業要提高集約化綠色化水平,裝備制造產業要推進工程機械、礦山機械、農機裝備等細分領域智能化、新能源化轉型,建材家居產業要大力發展新型建材、綠色建材,輕紡鞋服產業要堅持精細化、品牌化、特色化、功能化發展,造紙及紙制品后加工產業要優化產品結構,向高端化低碳化邁進。(責任單位:“5512”各產業推進專班、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三是加快特色集群搶抓契機。搶抓皖北重點產業集群建設機遇,高標準推動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加快杭宿產業合作對接。各縣區、園區要加強產業集群區域布局研究,優化產業分布格局,走差異化錯位發展路徑。按照一群一圖譜的思路,編制優化集群產業鏈全景圖,縱深推進雙招雙引,促進縣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力爭2025年培育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1個。(責任單位:“5512”各產業推進專班、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二)實施工業穩增長行動

一是深化助企解難。完善市縣級包保服務企業機制,分行業、分區域精準開展企業幫扶,持續推動工業企業走訪幫扶,一企一策解決一批訂單少、要素缺、成本高等企業急難愁盼問題。扎實開展清理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工作,完善投訴閉環辦理、調度通報等機制,助力企業輕裝上陣。(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二是深化要素對接。圍繞“5512”產業,聚焦全市全年百場千企目標,分層次、分行業持續深入開展產需和要素對接,幫助企業找訂單、穩配套,每個產業組織舉辦對接活動10場以上。用好用足省羚羊平臺、益企服務云平臺、光儲產業供需對接平臺、市綠色家居建材產業平臺等資源匯聚功能,打造永不落幕的線上對接會。(責任單位:“5512”各產業推進專班、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三是深化政策落地。打好政策組合拳,搶抓國家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和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機遇,大力推進工業領域設備更新,摸準摸清項目底數,全力幫助企業爭取政策。支持各縣區、市管各園區因地制宜制定支持政策,形成上下貫通、市縣聯動的政策支持體系。(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四是深化動能培育。大力推進小升規和新投產項目納統,做到應升盡升、應統盡統,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50家,壯大工業基本盤。落實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綠色建材、智能家電等優質產品下鄉。推動企業加強質量管理,建設標準體系。力爭2025培育三品示范企業6,通過三體系認證規上企業數超總數的85%,主導參與制定國家、行業、地方標準20項。(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五是深化提質增效。持續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培育一批畝均效益領跑者,推動企業提質增效。做好減負政策宣貫和政策儲備,著力降低制造業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鼓勵優勢企業和產品走出去,引導企業抱團出海、跨境出海,提高我市企業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實施優質企業培育行動

一是完善優質企業培育機制。推深做實益企賦能十大行動,用好中小企業服務一張網,建立制造業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庫。落細《安徽省制造業優質企業成長計劃》,深化完善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業鏈鏈主企業成長路徑。(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二是強化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通過鼓勵創新創業、健全孵化體系等方式,不斷培育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的群體與規模。全面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實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力爭2025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50戶,新增創新型中小企業50、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40戶。(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三是強化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健全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制定專精特新小巨人儲備企業清單。落實國家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打造一批卡位入鏈的專精特新企業。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打造新動能、攻堅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強化產業鏈配套能力。力爭2025年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0戶。(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四是強化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堅持服務和管理并重、幫扶和發展并舉,挖掘一批產業生態主導型鏈主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推動鏈主企業、頭部企業數量質量雙提升。力爭2025年新增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國家級單項冠軍實現突破。(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實施科技創新提升行動

一是促進關鍵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構建研發-中試-產品-推廣應用的全鏈條創新體系,一鏈一策廣泛征集“5512”產業企業技術創新和配套需求。力爭2025年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突破45個,新增三首產品7個,加快推動制造業中主營業務收入億元以上企業創新活動全覆蓋、5億元以上企業創新機構全覆蓋、10億元以上企業創新成果全覆蓋。(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二是建設高水平創新平臺體系。協同推進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和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發揮攻關企業和用戶企業雙牽頭作用,培育一批專業化服務和系統化解決方案的中試平臺。力爭2025年新增省級創新創業平臺10,積極爭創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技術創新示范企業。(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三是打造工業精品矩陣。縱深推進《追求卓越品質打造工業精品矩陣行動方案(2024-2027年)》,建立形成進階升級的省級新產品首創產品工業精品標志性產品的梯次矩陣,大力推進制造業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示范應用,力爭2025年新增省級新產品10個、安徽工業精品3、省級標準化示范企業1。強化質量品牌培育,力爭2025爭創省政府質量獎企業1家,培育省級商標品牌示范企業10家。(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實施擴大有效投資行動

一是加強項目謀劃爭取。聚焦我市重點產業發展所需,謀劃一批全局性、標志性、引領型的重大產業項目。全力爭取國家增發超長期特別國債、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國家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等政策,學深學透政策,做深做實項目前期工作,提高項目成熟度和轉化率,推動更多項目納入國家大盤子。(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二是深化項目調度服務。編制實施工業項目投資導向計劃,引導企業逆周期改造,繼續實施重點技術改造項目200項。常態化開展項目評審和要素保障會商,落實項目分層分級調度、領導聯系推進機制,力爭簽約一批項目、推進一批項目、建成一批項目,加快形成新增長點。(責任單位:“5512”各產業推進專班、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三是聚力項目招大引強。持續開展百企千堡壘特色產業集群招商攻堅行動,壓實市十大重點產業推進組和駐外招商小分隊招引責任,堅持招引項目數量和質量并重,運用產業鏈、并購、場景、平臺等方式招大引強,搶灘布局合規總部經濟、優質制造業項目、未來產業項目。(責任單位:市投資促進中心、“5512”各產業推進專班、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實施數字綠色發展行動

一是一體推進實數融合智轉數改。積極培育一區一業一樣板試點,引導企業按照單機裝備-制造單元-生產線-制造車間-智能工廠模式梯次推進數字化改造。力爭2025年新增建設省級數字化改造區域樣板1個,打造省級數字化轉型典型示范項目4,新增培育省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10、兩化融合貫標3A級企業1個。(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二是持續進互聯互通聚合協同。提高綠色家居建材、梨產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產業鏈協同能力,面向中小企業推廣行業共性數字化產品及系統解決方案。加快5G、千兆寬帶等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支持企業開展5G網絡改造提升和應用創新。力爭2025年新增培育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5個,打造工業互聯網創新融合應用場景5個,獲評省級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1個。(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數據資源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三是加力推進綠色低碳全面轉型。貫徹落實工業領域碳排放雙控工作方案,加快工業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探索推進零碳工廠、零碳工業園區建設。完善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加強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創建,培育一批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力爭2025年新增培育省級綠色工廠6家,爭創國家級綠色工廠3家。(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市委、市政府統一領導下,發揮“5512”各產業推進組作用,加強跨部門協同,推動各項任務落地落實。各縣區、市管各園區要落實屬地責任,完善工作推進機制,明確工作計劃,重點招引一批重大項目落地建設,推動“5512”產業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5512”各產業推進專班、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二)強化政策支持。完善資金、土地、人才、數據等要素支撐政策措施,推動各項政策可落地、可操作、可見效。綜合運用貸款貼息、融資擔保、基金投資等方式,支持形成差異化、各具競爭優勢的產業布局。進一步擴大免申即享范圍、壓縮即申即享時限,推動惠企政策精準直達、盡早下達。(責任單位:市委人才工作局、市營商辦、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數據資源局、市擔保公司、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三)營造良好氛圍。加大對“5512”產業調研、企業創新實踐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宣傳報道和示范推廣力度,營造全社會關心關注產業培育發展的良好氛圍。構建新型親清政商關系,常態化開展企業家沙龍活動,落實企業家接待日制度,頂格服務企業。擦亮宿事速辦品牌,精準高效解決企業困難,打造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環境。(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數據資源局、市工商聯、“5512”各產業推進專班、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四)加強督查調度。建立行動方案執行情況督查調度機制,對重點任務建立工作臺賬,實行清單化管理,定期對各地各部門推動“5512”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調度、通報、督查,強化督查結果運用,切實推進各項工作落實落地。(責任單位:市委督查辦、“5512”各產業推進專班、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

政策咨詢
如果您對該政策文件有疑問,可以點擊“我要問”在線咨詢,也可以撥打上方的電話咨詢相關部門,或者撥打市長熱線:0557-12345。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