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性文件】宿州市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工作方案
【規范性文件】宿州市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工作方案
宿政辦秘〔2023〕13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宿州市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工作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宿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4月23日
宿州市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
(2022-2035年)》工作方案
為深入貫徹《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國發〔2022〕11號),根據《安徽省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實施方案》(皖政辦秘〔2022〕56號)任務分工,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總體要求
到2025年,氣象科技創新體系、業務體系、服務體系和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能力不斷提升,氣象服務供給能力和均等化水平顯著提高,氣象現代化水平保持全省第一方陣,在農業氣象、交通氣象和遙感應用等領域保持全省領先。
到2035年,以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征的氣象現代化基本實現,氣象與國民經濟各領域深度融合,氣象協同發展機制更加完善,結構優化、功能先進的監測系統更加精密,無縫隙、全覆蓋的預報產品更加精準,氣象服務覆蓋面和綜合效益大幅提升,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穩步提高。
二、主要任務
(一)堅持科技領先,增強氣象科技協同創新能力。
1.建設協同高效的氣象科技創新平臺。融入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加強宿州市國家農業氣象試驗站和埇橋區現代農業氣象科技園科研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氣象為農服務提質增效。聯合高??蒲性核拖嚓P企業,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市交通運輸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農科院,埇橋區人民政府)
2.加快氣象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深化多源衛星遙感數據應用研發,為數字鄉村建設、林長制改革、河長制改革、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災害的影響調查等提供高精度的監測評價產品;開展智能網格客觀訂正預報技術研究,提高暴雨、強對流等災害天氣預報精準度和提前量;開展天氣雷達協同觀測試驗,提升雷達數據分析應用能力;開展農業氣象災害、城市內澇等風險預警閾值研究,建立完善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鄉村振興局、市應急局、市林業局、市水利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科技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3.加快高素質氣象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地方高層次人才工程(獎勵)在氣象領域的選拔力度,將優秀氣象青年人才納入宿州市人才培養范圍內,推動氣象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和能力提升。健全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等緊密聯系的氣象人才評價體系,對于在宿州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科技局)
(二)堅持創新驅動,提高氣象關鍵業務水平。
4.完善氣象災害精密監測立體站網。建成覆蓋全市的X波段雙偏振雷達站網,2023年年底前靈璧天氣雷達、埇橋天氣雷達通過中國氣象局業務驗收,“十四五”期間建設碭山天氣雷達、蕭縣天氣雷達;加密城鄉重點區域自動氣象站網建設,在現代農業產業園、生態安全保護區、旅游景區、國省道等氣象災害敏感區域分別建設土壤水分觀測系統、農田小氣候觀測儀、生態氣象環境監測站、交通氣象監測站;加強部門合作,共建共享風廓線雷達、激光雷達等設備,健全大氣垂直觀測站網;推進氣象探測裝備計量檢定能力建設;健全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發展社會氣象觀測,推進觀測數據的收集與應用。(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管各園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5.提升精準氣象預報能力。健全無縫隙全覆蓋智能數字預報業務體系。建立市級規范化、標準化、數字化天氣預報業務流程。加強淮北雨季、秋季連陰雨、夏季高溫等高影響天氣氣候監測預測。逐步形成“5個1”的精準預報預警業務,實現提前1小時預警局地強天氣、提前1天預報逐小時天氣、提前1周預報災害性天氣、提前1月預報重大天氣過程、提前1年預測全市氣候異常。暴雨預警信號準確率達到95.0%,強對流預警信號時間提前量大于70分鐘。(牽頭單位:市氣象局)
6.推進氣象服務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推進氣象服務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建立完善以“智能監測-影響預報-風險預警-精細服務”為主線的一體化智能綜合業務體系。推進氣象信息支撐能力建設,實現氣象綜合數據“全流程、全要素、全過程”的一體化、可視化實時監控。實現服務產品一體化制作、多手段預警信息一鍵式發布。推進氣象大數據共享平臺與城市管理、應急指揮、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文化旅游、林業、水利等信息化平臺無縫對接,相互融入。(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數據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城管局、市應急局,市管各園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三)堅持立足市情,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7.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健全分災種、分重點行業、分城鄉區域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構建氣象、應急、水利、自然資源、城市管理、農業農村、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互動共享的氣象風險預報預警體系,提高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地質災害、城市內澇、森林火災等氣象風險預報預警能力。推廣應用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決策信息支持系統。(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應急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管各園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8.提高全社會氣象災害防御應對能力。構建“網格+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模式,將氣象防災減災納入鄉鎮、街道等基層網格化管理,健全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隊伍,開展基層綜合防災減災社區創建。推進將防雷設施納入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御標準化和農村多雷擊地區雷電防護基礎設施建設。定期開展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風險區劃。暢通全媒體預警信息發布渠道,發展全媒體預警信息快速精準傳播手段。加強科普宣傳教育和氣象文化基地建設。強化重大氣象災害應急演練。(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應急局、市數據資源局、市教育體育局、市城管局、市鄉村振興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管各園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9.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建設。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原則,健全氣象防災減災體制機制。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預警信息制作、發布規范。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聯動機制。提高突發事件應急救援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建立極端天氣防災避險制度。定期開展氣象災害防御水平評估,督促落實氣象災害防御措施。依法做好重大規劃、重點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強化重大工程建設氣象服務保障。(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應急局,市管各園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10.提升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常態化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發揮其在糧食安全、水源涵養、水庫增蓄水、空氣質量改善等方面的作用。完善人工影響天氣監測指揮體系,市、縣建成人影智能指揮分中心和標準化作業點現場指揮室。升級改造全市15個人工影響天氣地面標準化作業點,更新列裝15部智能物聯網火箭發射架,新建地面焰條播撒系統16套。引用安全高效新型作業裝備,構建飛機、無人機、火箭、地面焰條播撒系統、燃氣炮組成的空地立體作業網。健全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彈藥存儲標準化庫房,納入公共治安管理范疇。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管理智能化平臺建設,實現對作業站點、作業裝備、運輸車輛、彈藥庫房等關鍵部位的遠程監控和實時風險監控預警。(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財政局、市公安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四)堅持協調聯動,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11.實施農業氣象服務提質增效工程。加強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網絡建設,開展先進技術及相關設備在農情監測中的應用示范,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氣象保障能力。圍繞糧食生產安全、設施農業發展和特色林果栽培中的突出氣象問題及其服務需求,優化完善氣象為農服務的基礎設施、設備,突破解決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問題,為農業“兩強一增”提供專業化的氣象保障服務。加強農業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能力建設,做好糧食生產全過程氣象災害精細化預報預警服務,加強農業氣象年景評估和糧食產量氣象預報服務,深化病蟲害防治、農業保險氣象服務,開展種子生產氣象服務。推進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實現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的直通式氣象服務全覆蓋。加強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開展新一輪農業氣候區劃和特色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服務。(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
12.實施“氣象+行業”賦能行動。推動氣象信息融入交通應急處置體系,提升交通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加強皇藏峪等旅游景區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傳播設施建設,開展景區負氧離子濃度和避暑旅游預報產品研發,及時發布旅游安全氣象風險預警。持續優化碭山酥梨花期預報模型,為公眾提供特色旅游個性化氣象服務。開展能源電力安全運行和電力調度精細化氣象服務,提升能源開發利用、規劃布局、建設運行和調配儲運氣象服務水平。積極發展金融、保險氣象服務。(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發展改革委)
(五)堅持人民至上,優化人民美好生活服務供給
13.加強公共氣象服務供給。建立公共氣象服務清單制度,形成保障公共氣象服務體系有效運行的長效機制。加強氣象服務信息傳播渠道建設,建立氣象部門與各類服務主體、社會媒體的互動合作機制,提高城鄉公共氣象服務覆蓋面和便捷性,實現各類媒體氣象信息全接入。增強農村地區以及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獲取氣象信息的便捷性。(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財政局、市數據資源局、市廣播電視臺,市管各園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14.加強高品質生活氣象服務供給。研發覆蓋老百姓衣、食、住、行、游、學、康等多元化需求的氣象服務產品,開展個性化、定制化氣象服務。提升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氣象服務水平。發展高清影視和短視頻氣象服務業務,推進氣象融入數字生活,加快數字化氣象服務普惠應用。(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體育局)
15.建設覆蓋城鄉的氣象服務體系。推進“智慧氣象”服務城市交通、防洪排澇、供電、供水、供暖,保障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將氣候可行性論證納入國土空間規劃、氣候適應型城市、海綿城市、通風廊道等城市規劃與建設項目。加密城市氣象觀測站點,發展分區、分時段、分強度精細化預報預警產品。將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納入鄉村建設行動,構建行政村全覆蓋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與響應體系。(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公安局、市鄉村振興局,市管各園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六)堅持綠色發展,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支撐保障。
16.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完善氣候變化監測評估,強化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等影響評估技術應用研究,提升決策氣象服務支撐能力。加強溫室氣體濃度、監測評估能力建設,為碳達峰、碳中和提供科技支撐。(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管各園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17.強化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深挖氣候資源助力綠色發展,開展風電和光伏發電開發資源量評估,提高風電、光伏發電功率預測精度,為風電場、太陽能電站等規劃、建設、運行、調度提供全鏈條氣象服務。持續完善碭山酥梨、埇橋大豆、靈璧花生、泗縣山芋等特色農產品的中國和省級氣候好產品評價服務。充分挖掘宜居、宜游、宜養氣候資源價值,為政府和行業提供氣候資源保護利用建議。(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18.強化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氣象保障。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等氣象服務。加強面向大氣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的氣象服務。打造氣候生態品牌,推動避暑旅游休閑目的地、氣候康養地等創建氣象保障服務,支持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創建“安徽旅游避暑目的地”。(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黨對氣象工作的全面領導,各地要在黨委統一領導下,積極組織推動各項重點任務的落實。加強氣象工作統籌規劃,督促重點任務落實。建立常態化考核機制,將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作為縣區政府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管各園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二)統籌規劃布局。
科學編制實施氣象設施布局和建設規劃,推進氣象資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開放共享。深化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氣象服務供需適配、主體多元。建立相關行業氣象統籌發展體制機制,將各部門各行業自建的氣象探測設施納入氣象觀測網絡,由氣象部門實行統一規劃和監督協調。(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管各園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三)加強法治建設。
加強氣象法律法規宣傳和落實,推動完善氣象政策法規體系。依法保護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實施公眾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統一發布制度,規范人工影響天氣、氣象災害防御、氣候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氣象信息服務等活動。加強防雷安全、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安全監管。健全氣象標準體系。(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市司法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應急管理局,市管各園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四)推進開放合作。
深化氣象、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水利、應急管理、林業、城市管理等部門在災害防御、專業服務、工程建設等方面合作,加強氣象相關領域交叉學科合作研究,深化氣象領域產學研用融合發展。(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市應急局、市林業局、市城管局、市科技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五)加大投入保障。
加強對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進一步落實氣象雙重計劃財務保障體制,建立健全穩定的氣象事業發展財政投入機制,按照政策規定落實地方事權范圍內各項財政投入保障。完善升級迭代及運行維護機制,支持基層氣象基礎能力建設。在市科技計劃實施中支持氣象領域科學研究和科研項目建設。(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管各園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