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宿州市未來產業發展行動方案的通知
宿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宿州市未來產業發展行動方案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宿州市未來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2024年12月20日
宿州市未來產業發展行動方案
未來產業是由前沿科技創新驅動,當前處于萌芽階段或產業化初期,具備成長為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巨大發展潛力,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和變革作用的前瞻性新興產業。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搶抓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機遇,加快培育未來產業,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安徽省未來產業發展行動方案》等,結合宿州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以創新為動力,以場景應用為牽引,以企業為主體,加快構建未來產業生態。重點打造先進材料、生命科學、低碳能源、通用智能、空天信息,協同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未來網絡、元宇宙等多個領域,構建“5+X”未來產業體系,推動未來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發展壯大“5512”產業工程,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建設現代化新宿州提供重要支撐。
二、發展目標
到2027年,全市未來產業創新策源、企業培育、應用牽引、生態營造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新增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和公共服務平臺8個左右,引育高層次人才團隊10個左右。培育30家左右高新技術企業,產業規模突破100億元。推動未來產業集聚發展,爭取在通用智能等產業領域建設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實現多場景應用共享,力爭在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空天信息等產業領域打造3個以上未來產業標桿應用場景和商用解決方案,3家省級未來場景實驗室,1家省級未來場景試驗區。
到2030年,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通用智能、先進材料等領域在省內形成競爭優勢,未來產業發展成集聚態勢。新增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和公共服務平臺12個左右,引育高層次人才團隊20個左右。培育50家左右高新技術企業,產業規模突破200億元。推動未來產業集中布局,爭取建成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
三、發展方向
把握未來產業發展規律,結合“5512”產業工程建設,瞄準“5+X”重點領域及方向,進行動態調整、滾動培育。
先進材料領域。面向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裝備制造等產業快速迭代需求,發展高性能碳纖維材料、生物基材料、功能性膜材料、超高溫結構陶瓷、特種工程塑料等領域,延伸發展半導體材料、碳碳材料、烯碳材料等細分產業,突破規?;苽浼夹g和應用技術,實現一代材料助推一代產業變革。
生命科學領域。依托宿州經開區化工園區發展高端藥用輔料、高端制劑、醫用材料等。依托碭山縣醫療產業園延伸發展高端醫療器械等。加快推動合成生物技術在農業、綠色食品、材料等領域的產業化應用,在生物育種、二氧化碳生物轉化利用等產業先行先試,推動建設合成生物產業園。
低碳能源領域。有序推進氫能“制儲運加用”全鏈條發展,發揮我市風光資源,探索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加快發展新型儲能、生物質能,前瞻布局低成本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技術,促進工業與建筑節能、多能互補、智慧能源等綜合用能技術應用示范。
通用智能領域。加快智算資源布局,有序承接長三角地區AI大模型技術業務,爭取垂類大模型在宿布局。發展信息智能服務業與實體智能制造業。一體布局量子科技產業,推廣量子安全場景,推動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領域加快產業化應用,打造量子生態產品生產基地。
空天信息領域。深化與航天科工、中國商飛等央企及知名企業對接,加快導入技術支持和項目資源,發展通用航空、低空飛行器、無人機、航空材料及其元器件等。布局區域性低空智聯數據服務平臺。推動“低空+農業”“低空+文旅”“低空+應急”等多場景應用。
同時,積極布局先進裝備制造、未來網絡、元宇宙等前沿領域。
四、主要行動
(一)實施創新策源行動。
1.強化未來產業創新支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產業技術基礎研究和前沿性創新研究,組織申報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著力攻克一批未來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建立健全“定向委托”“揭榜掛帥”等制度。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與管理方式,試行科研經費“包干制”。(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國資委))
2.強化產學研合作。精準培育一批省企業技術中心、省產業創新中心、省制造業創新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建立緊密聯合體,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研發鏈條。(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3.強化科技成果轉化。依托安徽科技大市場,加快建設宿州市科技市場。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建設,將企業建設中試基地納入企業技術改造項目支持范疇。面向未來產業,每年支持一批科技服務機構。完善科技成果評價評估機制,支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宿轉化,支持企業購買市外先進技術成果并在宿轉化。優化未來產業科技服務,支持在宿設立從事研發設計、創業孵化、技術轉化、檢驗檢測等領域的服務型企業。(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二)實施企業引育行動。
4.打造標志性產品。面向科研、生產、消費終端,建立新產品導入(NPI)機制,促進企業研發人員與工程師、營銷人員深度綁定,推動技術研發、生產制造、市場營銷協同創新。圍繞新一代智算中心、航天航空裝備、深部資源勘探開發裝備等標志性產品,加快推動AI大模型應用、輕量化航空航天材料、大型工程機械承載部件研發升級。鼓勵企業參與編制省未來產業產品和服務推薦目錄,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等,促進新產品新服務市場化、商業化。(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局)
5.梯次培育前沿領域企業。構建面向未來產業的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建立省市縣三級協同的未來產業“新星企業”培育庫。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挖掘和培育未來產業前沿創新項目、硬科技初創企業。(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6.支持科技企業發展壯大。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行動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倍增行動,面向未來產業積極培育獨角獸企業和科技領軍企業。鼓勵企業在先進材料、低碳能源、生命科學等優勢領域牽頭組建多學科、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面向中小企業開放資源、場景和需求,通過技術集成、資源整合和資本運作等方式,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7.推進未來產業領域產業招引。延伸“5512”產業布局,加強未來產業鏈精準招商,吸引一批未來產業終端制造商、解決方案供應商、系統集成商,落地一批示范應用、產業化、創新和公共服務平臺等標志性項目。深度嵌入長三角未來產業鏈,優化項目要素保障,積極擴大未來產業有效投資。(責任單位:市投資促進中心、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三)實施應用場景牽引行動。
8.完善場景孵化模式。探索“政府搭臺、企業出題、企業答題、市場驗證”模式,在通用智能、合成生物、空天信息等未來產業領域遴選發布市級重大應用場景典型案例,以場景應用推動技術產品定型、用戶群體培育、市場需求挖掘。打造未來產業應用場景發布平臺,支撐開展場景發布、能力展示、對接撮合、解決方案輸出、活動宣傳等服務。(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9.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鼓勵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等建設未來場景實驗室,系統謀劃、挖掘開發示范應用場景,面向未來產業生產生活方式主動釋放場景資源、提供場景機會。探索建立若干概念驗證中心、測試中心,建立科技成果“邊研發、邊轉化”的產業化和快速迭代機制,為前沿技術提供早期應用場景試驗條件。(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四)實施產業先導集聚行動。
10.培育未來產業孵化平臺。舉辦和參與各類未來產業創新創業創造大賽,“以賽代評”遴選和孵化一批未來產業企業和初創型團隊。爭創省級、國家級未來產業創新型中小企業孵化基地。(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11.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按照“成熟一個、培育一個、建設一個”的思路,支持基礎條件相對較好的市高新區、宿州經開區率先創建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對接省未來產業發展咨詢委員會,推動創新平臺、技術、人才、金融等創新資源向未來產業先導區集聚。(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宿州經開區管委會、市高新區管委會)
(五)實施改革賦能行動。
12.復制推廣改革經驗。學習借鑒科大硅谷、中國科大商學院等平臺改革經驗。鏈接長三角高端創新資源,擴大合伙人合作規模,打造一批創業綜合體。聚焦量子科技、通用人工智能、空天信息、合成生物等未來產業,落地一批面向未來產業的科技型企業、高層次人才團隊、科創服務機構,培育形成完善開放包容的未來產業發展生態。揭榜國家、省級創新改革試驗“小切口”改革任務,在未來產業培育、成果轉化、投融資、人才激勵等方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六)實施要素匯聚行動。
13.強化科技金融賦能。積極對接省十大新興產業基金、省未來產業基金(籌),加快設立市級天使基金等科創類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未來產業前沿科技項目投資。探索設立科技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建立科技型企業“白名單”制度。鼓勵金融機構加大科技金融產品投放力度,鼓勵縣區(園區)整合資源,成立創投風投公司,引進風投創投機構。制定未來產業企業上市輔導方案,加強未來產業企業上市培訓,推動企業上市融資。(責任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市財政局(國資委)、市科技局)
14.精準引進未來產業創新人才。圍繞未來產業發展需求,編制未來產業核心人才需求清單,重點引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科研團隊、青年科技人才。設立未來產業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專項,支持科技人才開展未來產業技術研究。支持企業引進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適應未來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端產業人才。(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發展改革委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國資委))
15.推動數據資源流通利用。培育引進一批服務未來產業發展需求的數商和第三方服務機構。加大未來產業領域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和開發利用力度。構建工業、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資源交易等領域規范化數據開發利用場景,支撐未來產業發展。組織數商企業積極在省級數據交易中心登記注冊,推動數據供需雙方有效對接。(責任單位:市數據資源局、市科技局)
16.支持建設未來技術學院。支持宿州學院圍繞“學科交叉、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建設前沿技術驗證平臺,強化技術熟化、工程化放大、原型制造、可靠性驗證等轉化服務能力。與戰略合作高校院所共建未來產業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推動中國科技大學“鯤鵬計劃”、中國礦業大學埇橋科技園等發揮高質效益。(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宿州學院)
(七)實施生態營造行動。
17.拓展產業合作空間。加強與長三角各地的交流,構建跨區域協作攻關機制,實現科技成果共享互利。主動對接合肥和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技術中心、長三角科創共同體,深化在科技創新、人才引進、項目共建等方面的合作,持續導入未來產業。(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18.完善未來產業治理體系。推行包容審慎監管,對未來產業中的市場主體實施信任監管、觸發式監管、大數據監管等新型監管措施,鼓勵各類投資主體、經營主體參與未來產業發展。加強對“無人區”創新的制度性保護,強化新技術、新業態、新領域知識產權保護。(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
19.健全服務體系。探索建立未來產業公共服務綜合體,為企業提供研發涉及、專利導航、技術評價、標準化服務、計量測試等集成服務。聚焦電子競技、直播、公共安全、元宇宙、遠程監測等新場景、新業態,積極推廣軟件即服務、資源即服務和平臺即服務等新模式。(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
五、產業布局
引導各地前瞻謀劃和統籌布局,圍繞優勢方向、細分賽道,差異化、特色化培育發展未來產業。
埇橋區:重點發展合成生物產業。發展“生物酶+人造肉”方向,探索利用動植物細胞培養生成人造肉、人造蛋白、人造油脂等,通過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合成淀粉、蛋白質等。鼓勵生物育種產業發展,利用轉基金、合成生物等技術,對農作物種類開展定向改良和品種培育。探索生物燃料的研發生產,加快開發利用合成生物系統生產生物質制氫、生物質制天然氣等。
碭山縣:重點發展生命與健康、空天信息產業。生命與健康產業,積極承接上海、蘇州、南京、杭州等長三角地區生物醫藥產業轉移外溢,依托醫療企業發展鈦合金釘、聚乳酸釘、聚醚醚酮釘、鎂骨釘等新一代植入性骨釘;依托本地優質碭山梨資源,發展藥食同源類膏方產品??仗煨畔a業,拓展碭山縣通用機場電動飛行器充換電設施、撬裝站等能源基礎設施。結合百萬畝梨園等自然資源,在農林養護、觀光拍攝、應急救援、空中巡查等領域先行先試,拓展無人駕駛航空應用領域,打造“低空+農林”、“低空+文旅”等若干示范應用場景。
蕭縣:重點發展先進材料產業。把握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皖北重點產業發展機遇,發展功能性涂料、功能性陶瓷等領域,構建“產業生態-產業集群-專業領域-細分產品”的發展格局。在功能性涂料領域,發展船舶防污涂料、高性能粉末涂料、風電風片涂料、動力電池絕緣涂料、隱身涂料等功能性專用涂料品種。在功能性陶瓷領域,發展高純、超細、高性能電子陶瓷粉體,支持光通信器件外殼、無線功率器件外殼、紅外探測器外殼、光傳感器模塊外殼、5G通信終端模塊外殼等系列產品和技術的開發生產。
靈璧縣: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發展傳動系統(變速器、傳動軸、減速器軸承和齒輪等相關部件),動力與驅動系統(輪轂、等速萬向節、電動汽車輪轂驅動電機等軸承單元),轉向系統(軸承),制動系統(自潤滑軸承、滑動軸承等)。在人工智能領域,發展薄壁、微型、節能、高速、超靜音、智能軸承。在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發展高端數控機床主軸單元(軸承)、滾珠絲杠單元、高精度轉臺軸承單元、直線導軌和大功率電機主軸,柔性軸承、智能軸承,機器人RV減速器、諧波減速器軸承和齒輪等相關部件。
泗縣:重點發展低碳能源產業。順應新型電高效太陽能電池發展趨勢,前瞻布局鈣鈦礦電池、晶硅薄膜疊層電池等下一代光伏電池技術,打造省內光伏產業發展新高地。持續開展大尺寸薄片化N型高效硅片高效光伏組件、超薄光伏玻璃、模塊化光伏逆變器等關鍵工藝和技術的研發創新,推動先進光伏產業降本增效;圍繞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需求,開發長壽命、高安全、高效率BIPV光伏組件技術;超前布局退役光伏組件回收處理成套技術研發,突破光伏組件回收利用難題。
市高新區:重點發展通用智能、未來網絡、先進材料產業。積極爭創省級通用智能未來產業先導區。通用智能產業,抓好人工智能芯片和智能傳感器、專用人工智能系統、智能制造應用等領域項目招引。擴容智算資源,提升通用大模型和行業大模型性能。加快建設軟件產業園、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園。未來網絡產業,提升未來網絡試驗設施運行服務能力,探索發展高速全光通信、新一代移動通信、算力網絡,構建空天地一體、通感算一體、設備與應用深度融合的未來網絡體系。先進材料產業,面向航空航天、風電、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延伸發展碳碳材料、烯碳材料等。
宿州經開區:重點發展生命與健康、新材料產業。生命與健康產業,主要圍繞高端藥用原輔料、高端制劑兩大方向,創新發展生物技術藥物,引進長效重組蛋白及多肽類藥物,加快引進單抗藥物和基因工程藥物項目,重點開發治療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藥物。特色發展生物保健品類,以免疫調節、營養素補充劑、抗疲勞等功能食品為重點,發展生物活性多肽、糖氨聚酸和氨基酸類新品種。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材料、膜材料等,拓展6N級別高純電子材料產能,培育高性能膜材料,推動應用于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產業領域。
宿馬園區:重點發展低碳能源產業。低碳能源產業,搶抓氫能發展風口,推進氫能儲運加用一體化發展,在儲氫裝備及材料、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等領域突破和引入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氫儲運方面,重點發展高壓氣態儲氫、低溫液態儲氫等儲氫技術以及儲氫材料、氫能撬裝模塊等。氫動力系統方面,重點發展低成本、長壽命的膜電極、雙極板、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碳紙、等基礎材料和關鍵零部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實施。
建立加快未來產業發展聯席會議機制,發揮全市重點產業推進組統籌協調作用,加強部門協同聯動,強化基礎研究、場景應用和產業化一體部署,統籌推進未來產業重大問題研究、重大事項決策和重點工作部署。加強工作指引,優化科學傳播,爭取省級未來產業重大事項、重大項目、重大平臺落戶宿州。整合有關部門、行業專家、智庫單位等力量,開展未來產業發展前瞻研究,提高趨勢判斷準確性。(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重點產業專班牽頭單位按職責分工)
(二)加大支持力度。
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機制,促進科技、教育、金融、服務等資源要素與未來產業緊密互動耦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動態捕捉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科學研判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圍繞未來產業發展需求,培育場景集合商和技術集成商,以場景驅動帶動產業化、商業化應用。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優化市級有關專項資金支持方向,加大對未來產業領域重大項目、重點場景、研發專項支持力度。落實國家出臺的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高新技術企業、技術轉讓等稅收優惠政策。爭取未來產業領域更多產品納入省創新產品應用示范推薦目錄,推動首臺(套)重大裝備、首版次軟件、首批次新材料的首購首用。構建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共享資源、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支持上市企業通過股權收購等方式與未來產業初創型企業深度合作。強化人才、土地、能源、金融等要素保障,支持未來產業重大項目建設。(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國資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稅務局)
(三)加強監測評估。
根據未來產業發展趨勢,探索建立符合我市特點的未來產業動態監測和評估評價體系。開展未來產業技術預見調查和分析研究,加強創新示范案例總結和經驗推廣,總結未來產業運行情況報告,分類制定研發項目清單、企業培育清單、項目建設清單、招引目標清單等,為我市未來產業發展提供科學支撐。對未來產業發展實施容錯免責,探索“觀察期”“包容期”等包容審慎監管。(責任單位:市統計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投資促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