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宿州市進一步深化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動衛生健康事業
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的通知
宿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宿州市進一步深化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動衛生健康事業
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的通知
宿政秘〔2024〕34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宿州市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宿州市人民政府
2024年6月17日
宿州市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
為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動我市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目標
到2027年,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成效,健康宿州建設取得新躍升。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擴容增效,省級區域(???/font>)醫療中心高質量運行,疑難重癥疾病診療水平顯著提升,跨省就醫比例降至6%以下。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與省內發達地區差距進一步縮小,宿州市立醫院躋身省內一流強院,全市新增1所高水平三甲醫院,三級醫院縣區全覆蓋。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基本建成高效運轉的公共衛生體系,中醫藥振興發展,縣域診療新格局基本形成,縣域內住院率達85%以上,縣域內醫?;鹬С雎孰S著縣域內就診率的提高不斷提升。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機制基本建立。
到2035年,與基本建成現代化新宿州同步,基本建成健康宿州。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市級高水平醫院進入全省一流方陣,公立醫院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中醫藥發展綜合競爭力全面提升,基本建成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和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實現衛生健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健康水平顯著提升。
二、主要任務
(一)實施醫學高地建設行動。
1.打造醫療中心網絡。積極爭取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持續推進已獲批的2個省級區域(??疲┽t療中心建設,積極申報新增省級區域醫療中心。鼓勵引進省外高水平醫院資源,實現優質醫療資源“梯度平移”,大力推進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宿州分院建設,打造市域醫療服務新高地。(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蕭縣人民政府)
2.完善醫療中心管理運行機制。落實支持省級區域(??疲┽t療中心建設政策清單。推動輸出醫院落實運營管理主體責任,促進品牌、技術、管理“三個平移”和同質化發展。落實省級區域(??疲?/font>醫療中心建設運營管理與考核評估制度,促進輸出醫院與依托醫院協同發展。探索適宜省級區域(??疲?/font>醫療中心的醫保價格體系和結算支付機制。支持省級區域(??疲?/font>醫療中心創新能力和技術研發能力建設,鼓勵申報國家、省級和市級科技項目,爭創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一批名醫工作室。(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委編辦、市醫保局、蕭縣人民政府)
3.提升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內涵。推動宿州市立醫院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省級示范建設。通過建立常態化聯合門診、聯合病房、名醫工作室等形式,促進人才、技術、服務可持續下沉共享,引導三級醫院普通門診患者選擇基層首診。牽頭醫院、協作單位積極開展遠程醫療及互聯網診療服務,探索城市醫療集團“一張床”,暢通雙向轉診機制,根據社區居民就診需求,將門診號源和住院床位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沉。有序推進市級??漆t聯體(聯盟)建設,支持高水平醫院在控制單體規?;A上適度發展多院區,實行管理一體化、行政扁平化、服務同質化。(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醫保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二)實施醫學高峰攀登行動。
4.構建高水平學科體系。實施“三個一批”臨床重點??平ㄔO計劃,打造一批省內靠前、市內引領的核心???,一批市內領先、輻射全市的優勢???,一批縣域領先、輻射區域的特色???/font>。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強宿杭衛生健康合作,引進省內外優質醫療資源,“十四五”期間實現國家級臨床重點??屏愕耐黄?,創建省管市建的臨床重點???/font>不少于12個,市級的不少于36個,縣級的不少于50個。加強衛生健康科技創新,積極爭取省部級科研課題立項。(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5.筑牢教育科技人才根基。加強醫學高校專業建設,鼓勵皖北衛生職業學院增加臨床醫學、中醫學、護理學專科招生計劃,申報新增口腔醫學、預防醫學等緊缺專業。支持皖北衛生職業學院申報升本。加強醫學科研和平臺建設,鼓勵支持創建一批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動)站,給予政策傾斜吸引博士后進站,條件成熟后,積極爭創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動)站。支持有條件的醫院建設研究型醫院,建設一批醫學領域相關的市級重點實驗室,爭創省級重點實驗室。推動科研經費籌措機制多元化,鼓勵醫院和相關企業共同設置科研開放平臺。支持引進高水平專職科研人員,可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項目工資等靈活分配形式。加快醫學科技成果轉化,遴選一批市屬醫療衛生機構,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大力支持開展臨床單中心研究和牽頭主持多中心研究,鼓勵積極參與多中心研究。鼓勵醫療衛生機構主動參與創建臨床醫學研究和新技術轉化中心,促進健康產業成果轉化。推進“人才強醫”工程,設立專項資金,支持以“揭榜掛帥”“柔性引進”方式引進省內外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團隊,到2035年引進省外高層次臨床專家團隊3-5個。培養高層次衛生健康人才,鼓勵醫療機構專業技術人員積極參與“江淮名醫”評選。按照省級部門要求,做好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自主評審工作。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發揮職稱評審的“指揮棒”作用,嚴格評審標準和流程。在省級部門指導下,做好衛生系列副高級職稱評審工作。(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皖北衛院、市衛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三)實施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行動。
6.完善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健全公立醫院運營管理體系,強化全成本核算、績效管理和經濟運行風險管控,推動運營管理更加精細規范科學。完善高質量發展指標評價體系,加強點評調度。績效考核體系以健康產出和服務質量為主,考核結果與事業發展補助、臨床重點學科建設、績效工資總量管理等掛鉤。減少大病患者外流,對外轉患者較多的病種,主動鏈接長三角等地區優質醫療資源,定期發布“名醫有約”信息,開展“醫療賢達宿州行”活動,提升市域內大病診療水平。符合區域衛生規劃的公立醫院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和政策性虧損補貼等,各級政府要落實投入保障。完善醫療機構監管和醫?;鹗褂帽O管機制,推進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貫徹落實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廉潔從業九項準則,營造風清氣正的行業生態。(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財政局、市委編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育體育局、市醫保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7.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實“兩個允許”要求,根據績效考核結果,合理確定、動態調整公立醫院薪酬水平,逐步提高人員支出比重,力爭使人員支出占業務支出比例達到40%。優化內部薪酬結構,注重醫務人員的穩定收入和有效激勵,逐步提高人員薪酬中固定部分比例。根據不同崗位職責要求,自主設立體現醫療行業特點、勞動特點和崗位價值的薪酬項目,向臨床重點???、人才短缺專業及高層次人才、業務骨干傾斜。適當提高低年資醫生薪酬水平,統籌考慮編內外人員薪酬待遇。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主要負責人年薪制,探索完善其他負責人年薪制。對公立醫院緊缺人才、高層次人才可實行協議工資制等多種分配方式。鼓勵對醫共體內各醫療衛生機構負責人實行年薪制。(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8.優化公立醫院編制保障。深化公立醫院編制周轉池制度建設,積極爭取省委編辦支持,動態調整公立醫院周轉池編制和社會化用人控制員額,建立完善的公立醫院機構編制和社會化用人相結合保障模式。周轉池編制重點保障醫藥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和骨干護理人員,進一步優化周轉池編制使用管理程序,現有社會化用人按規定擇優納入周轉池編制管理,建立周轉池向自建池人員動態流轉機制。引導公立醫院自主制定崗位設置方案,適度提高專業技術崗位占比。適當放寬公立醫院急需緊缺人才和高層次專業人才招聘條件,簡化招聘程序。(責任單位:市委編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衛生健康委)
(四)實施縣域能力整體強化行動。
9.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提質升級。推動DIP支付方式與醫?;鸢晒芾碛行с暯?/font>,落實醫?;鸢瘁t共體人頭總額預付和包干使用、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機制。醫?;?/font>對縣域醫共體實行按人頭總額預付管理,各縣區醫保、財政部門按城鄉居民醫保當年籌資總額扣除增量基金風險金(與上年相比籌資增量10%)、大病保險基金后,原則上將不少于95%的部分作為醫共體按人頭總額預算基金,交由醫共體包干使用。建立完善人力資源管理、財務核算、慢病管理、中醫藥發展、藥品采購配送五大中心運行機制。高質量開展泗縣人民醫院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省級示范建設。鼓勵探索縣域醫共體縣總醫院模式。推進縣域醫共體醫防深度融合,總結推廣泗縣縣域醫防融合試點經驗,深入推進高血壓、糖尿病一體化管理試點。完善績效考核機制,實行牽頭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逐級考核,考核指標權重向資源下沉、巡診派駐、家庭醫生簽約、患者流向、重點人群管理、成本控制、健康產出等方面傾斜,考核結果與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醫?;鹬Ц?、績效工資總量核定以及負責人薪酬、任免、獎懲等掛鉤,同時與醫院評審評價、臨床重點??平ㄔO等緊密結合。鼓勵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參與縣域醫共體績效考核激勵。(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醫保局、市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10.提升縣級醫院綜合服務能力。強化縣級醫院“縣域龍頭、城鄉紐帶”功能定位。針對急診急救和縣域主要外轉病種,建強做優2-3個臨床重點???,提升薄弱???。依托縣級醫院建設腫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創介入、麻醉疼痛診療、重癥監護等臨床服務中心。提升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救治、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等急診急救中心建設水平。完善急救網絡,建設實時交互智能平臺,合理布局鄉鎮院前急救站點,完善基層急救車輛及設備配備,加強對基層醫務人員急危重患者的識別和搶救培訓。鼓勵上級醫院骨干專家有序下沉縣域醫共體,醫務人員多點執業、兼職教學以及在醫共體內到下級醫療機構服務獲得的報酬,按照有關規定執行,不納入薪酬總量管理。建立鄉鎮衛生院中高級職稱醫師值守門診服務機制??h中醫院“兩??埔恢行?/font>”建設全覆蓋,建強縣醫院中醫科,擴大“十病十方”“銀針行動”試點。(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醫保局、市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11.加強基層服務體系建設。建立鄉村(社區)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清單。實施鄉鎮衛生院分類管理,到2025年,原則上1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實施一類管理,6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實施二類管理,其他鄉鎮衛生院實施三類管理。推進縣域醫療次中心建設,落實差異化發展策略,牽頭醫院優先培育次中心特色???,擴大住院和一、二級手術服務,有條件的可開展三級手術,力爭2025年前8個縣域醫療次中心達到市級建設標準。加強兒科、外科、口腔科、康復科、中醫科等特色???/font>建設,鼓勵拓展康復醫療、醫養結合、安寧療護、兒童心理健康等服務功能。加強村衛生室建設,鼓勵資源不足的村依托村黨群服務中心新建、改建村衛生室,探索村衛生室“院辦院管”。在村醫自愿基礎上,擇優返聘到齡退出村醫。各地可結合當地實際和財力情況,對具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在崗村醫,適當增加補助。(責任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市衛生健康委、市財政局、市醫保局)
12.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水平。強化鄉鎮衛生院能力建設,按照分類建設標準,填平補齊業務用房及檢查檢驗、診療救治、急救轉診等設備,推動遠程醫療服務網絡向基層醫療機構延伸。到2025年,所有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優質服務基層行”功能標準。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中醫閣建設及基層名中醫培養,力爭到2027年每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1名中醫。完善以服務結果和群眾滿意度為導向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評價制度。有條件的地區可探索將簽約居民醫保門診統籌基金按人頭支付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或家庭醫生團隊,健全簽約服務收付費機制,落實簽約居民在就醫、轉診、用藥、醫保等方面的差異化政策。(責任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市衛生健康委、市財政局、市醫保局)
13.創新縣鄉人才引留機制。盤活用好縣域編制資源,以縣區為單位每5年動態調整鄉鎮衛生院人員編制總量。根據上級部署,探索開展鄉鎮衛生院編制周轉池制度建設,打造“縣級統籌、鄉鎮所有、縣管鄉用、以鄉帶村”的縣鄉村三級醫院“編共體”。探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共同體試點,將專業基地醫院延伸至縣級三級醫院,提供基地醫院同質化培訓服務??h級醫院招聘碩士及以上學歷、緊缺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副高級及以上職稱人才,鄉鎮衛生院招聘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可采取面試、直接考察方式;統一筆試的,根據應聘人員數量、專業分布等情況適當降低開考比例。落實“兩個允許”要求,統籌平衡鄉鎮衛生院與當地縣級公立醫院績效工資水平關系,提高人才配套政策吸引力。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鄉村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內部分配時,建立全科醫生津貼項目并在績效工資中單列,家庭醫生有償簽約服務收入不納入績效工資總額。對在鄉鎮衛生院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滿25年且仍在鄉鎮衛生院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聘用條件下,通過“定向評價、定向使用”聘用至相應崗位,不受崗位結構比例限制。逐步將實現鄉村一體化管理的村衛生室執業(助理)醫師納入鄉鎮衛生院職稱評聘。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提升計劃”。(責任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市衛生健康委、市委編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育體育局)
(五)實施公共衛生安全行動。
14.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完成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改革,以市縣兩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各級各類??萍膊》乐螜C構為骨干,以醫療機構為依托,以基層醫療機構為網底,建立上下聯動、分工協作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加強專業隊伍及能力建設,推進疾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及生物安全實驗室標準化建設。加強醫防協同,推進醫療機構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深度協作,推行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責任清單,醫療機構按要求配備公共衛生執業醫師,將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納入醫療機構績效考核,探索建立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監督員制度,推動落實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報告責任。以信息化技術為支撐,建立健全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體系,完善傳染病疫情監測網絡,升級市、縣區網絡安全和視頻會商設備,強化傳染病分析研判水平,提高重大疫情監測預警、流調溯源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快推進宿州市立醫院傳染病獨立院區、各縣區傳染病獨立院區建設,著力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傳染病防治能力。健全覆蓋市縣鄉的三級院前急救網絡,打造城市15分鐘和農村30分鐘急救圈。(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各縣區人民政府)
(六)實施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行動。
15.實施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工程。推動中醫院特色發展,進一步提升中醫院建設標準,力爭市中醫院達到三級甲等中醫院水平,80%的縣級中醫院達到三級中醫院標準。支持縣級中醫院建立胸痛、卒中、創傷等重大急性病救治中心。加快中醫重點項目建設,爭創1個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加強針灸、推拿、骨傷、肛腸、婦科、兒科、皮膚科、腦病、肺病、康復等優勢??坪吞厣珜?平ㄔO,爭創2個國家級中醫優勢???,建設7個省級中醫優勢(特色)???,評選8個市級中醫重點???。支持宿州市立醫院爭創省級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和“旗艦”科室。強化中醫藥人才培養,到2027年,重點培育30名以上省級名中醫,20個以上名中醫(名中藥師)和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鼓勵以訂單定向、招募招聘、屬地委培、退休返聘等方式充實基層力量。實施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戰略,開展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發掘整理及龍城醫派學術研究,傳承龍城醫派,弘揚華佗醫學。推動中醫藥健康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鄉村)、進家庭,普及推廣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中醫健身方法,建設一批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文化角。(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七)實施“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行動。
16.完善醫保政策。按照基本醫保省級統籌要求,落實省級醫保部門關于統一醫保報銷待遇、合理確定職工醫保省外住院報銷起付線及報銷比例、引導參保群眾有序外轉、在省內異地就醫實行基本醫保“同病同保障”試點和實施長期護理保險等工作部署。(責任單位:市醫保局、市衛生健康委、市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17.動態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建立健全分類管理、醫院參與、科學確定的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合理設置價格調整啟動條件。開展價格動態調整評估工作,符合條件的及時調價,對價格偏低的技術勞務類項目可優先納入動態調整范圍。優化新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審核流程,加快新增項目審核進度,支持基于臨床價值的醫療技術創新發展,對優化重大疾病方案或填補診療空白的重大創新項目,開辟綠色通道。按照省級部署,建立健全依托互聯網+醫療開展的“上門服務”收費政策。(責任單位:市醫保局、市衛生健康委、市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18.深入推進藥品耗材集采改革。持續推進國家、?。ㄊ‰H聯盟)集中帶量采購成果在我市落地落實,推動中選產品合理優先使用。落實藥品耗材集中采購醫保資金結余留用激勵政策,對集中帶量采購節約的醫保資金,按不高于結余測算基數50%的比例給予醫療機構結余留用。加快大型設備集采進度,實行年度計劃采購,明確緊急采購流程,提高集中采購效率。完善公立醫療機構藥品、耗材帶量采購機制。(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醫保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19.加強藥品供應保障與應急儲備。建立完善短缺藥品協同監測機制,做好分級分類應對處置。落實短缺藥品直接掛網采購政策,對于臨床必需易短缺藥品重點監測清單和短缺藥品清單中的藥品,允許醫療機構自主備案采購。建立健全應急藥品、短缺藥品常態儲備機制。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中心藥房建設,以醫共體為單位統一用藥范圍、統一網上采購、統一集中配送、統一藥款支付、統一藥學服務。規范醫共體成員單位服務行為和流程,暢通鄉鎮衛生院與牽頭醫院用藥銜接。推動電子處方流動,開展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長期處方服務。到2025年,智慧中心藥房、智慧中藥房實現縣域全覆蓋。(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醫保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20.縱深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進DIP支付方式改革,在病種分組、綜合系數設立上考慮醫療機構等級、重點學科等因素。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診療項目、中藥飲片和中藥制劑納入基本醫?;鹬Ц斗秶?。已實行DIP支付地區,適當提高中醫醫療機構、中醫病種的系數和分值。中醫康復醫療、安寧療護等可按床日付費。推廣慢病管理支付方式改革試點,探索城鄉居民慢病患者醫?;鸢慈祟^包干使用機制。(責任單位:市醫保局、市衛生健康委、市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各縣區、各有關單位要進一步落實全面深化醫改責任,統籌推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要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財政狀況和健康指標相適應的醫療衛生與健康事業投入機制。
(二)強化評估考核。
開展跟蹤指導與監測評價,定期發布各項醫改監測指標,將評價結果運用到醫改政策制定、執行、督查全過程。建立政府部門醫改任務清單和目標考核清單,將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重點指標納入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
(三)強化宣傳引導。
加強政策解讀和培訓指導,注重輿論引導,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偨Y推廣創新做法和改革經驗,凝聚改革共識,營造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