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綿延潤宿州
——宿州市加快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綜述
在宿州大地,文化之“文”,一點、一橫、一撇、一捺,每一筆都滲透其中。
聽!這是文化律動的昂揚之聲:宿州厚重的文化積淀、深厚的紅色基因與當代人文精神相互交融,讓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浸潤心靈。
聽!這是文化潮涌的澎湃之聲: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縱深推進,傳統文化與新興業態碰撞出絢麗火花,文明創建成果豐碩,文化供給持續優化,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宿州巨大的文化潛力得到釋放。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多年來,宿州把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持續以文塑形、以文潤心,以文興業、以文惠民,不斷將文化優勢轉化為新時代的發展優勢,文化強市建設邁出更堅實步伐。
宿州美術館外景。孫益福 余奕靖 攝
強底色——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
“黨的政策暖人心,致富別忘報黨恩。小康路上手牽手,堅定信念跟黨走……”日前,在泗縣黃圩鎮文化廣場,文藝志愿者梁賢地用快板的形式,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和惠民政策。老梁的語速時緩時急,快板聲抑揚頓挫,讓人聽得入迷。
以百姓視角、用群眾語言,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信仰的旗幟,高高飄揚。我市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學思踐悟、知行合一,引領全市上下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忠誠踐行“兩個維護”。
抓牢“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率先垂范,先學一步、學深一層,示范帶動縣處級以上黨委(黨組)中心組開展學習,及時跟進學習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
既在深入、深化上做文章,又在力度、廣度上下功夫。組建勞模宣講團、巾幗宣講團、青年宣講團、“五老”宣講團等深入基層開展常態化宣講。面向農村地區,建好用好學習強國“鄉村大喇叭”,為廣大群眾送去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同期聲。
全市黨員干部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蔚然成風。
紅色的基因,傳承發揚。從孕育遍染皖北大地的革命火種,到成為淮海戰役主戰場之一,英雄的宿州兒女堅定信念聽黨話、跟黨走,留下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
盛夏時節,萬木蔥蘢。在蕭縣蔡洼淮海戰役紅色旅游景區內,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景區用足用活紅色資源,依托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文獻資料和實物展示,運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不斷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
紅色文化是最鮮活、最珍貴的歷史教材。我市充分發揮蔡洼淮海戰役總前委會議舊址、彭雪楓將軍紀念館、皖東北抗日根據地、《拂曉報》報史館等紅色資源優勢,加大保護傳承,創新呈現形式,擦亮紅色地標,推動紅色資源熱起來、紅色人物亮起來、紅色基因傳下來。
精神的力量,深遠持久。我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擦亮道德品牌,放大好人效應,在全社會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構筑崇德向善道德高地。
道德模范、身邊好人遍布各行各業,“有困難找志愿者、有時間做志愿者”蔚然成風,禮讓斑馬線、光盤行動等文明習慣深入人心……向善之美、誠信之美、奉獻之美和擔當之美在宿州不斷綻放。
增亮色——以文化傳承創新厚植沃土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000多年前,有感于宿州汴水之畔的勃勃生機,詩人白居易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悠悠歷史長河,孕育出宿州燦爛的文化。中國書畫藝術之鄉、書法之鄉、文學之鄉、民間藝術(鐘馗畫)之鄉、泗州戲之鄉等諸多殊榮讓宿州譽滿天下。時光流轉,文物中的宿州、遺跡中的宿州、創意中的宿州,正全方位展現歷史與現實交匯、現實為未來注解的文化魅力。
6月7日,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如約而至。展會期間,宿州展廳人氣火爆,迎來一撥又一撥客人。非遺匠造、數字文化、精品文創、文旅推介……古老與時尚,交互與體驗,呈現了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宿州,也展示了朝氣蓬勃與時俱進的宿州,令觀展者贊嘆不已。
本屆文博會,我市有多家文化企業和單位參展,其中不乏泗縣藥物布鞋、磬石雕、蕭縣書畫、梅花篆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借文博會平臺,參會企業在尋求商機、共謀發展的同時,也為我市非遺技藝的活態傳承添磚加瓦。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我市持續深入研究、闡釋和發掘宿州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非遺文化,灼灼其華。
加強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文化遺址保護,以運河為線、遺產為珠,串珠成鏈,鋪開一張“活化”的文化地圖。舉辦博物館奇妙夜、靈璧鸕鶿捕魚民俗文化節、泗縣曲藝大賽等,讓非遺文化品牌光彩奪目;設計開發多條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其中“尋味宿州”非遺之旅入選“安徽非遺主題旅游十大精品線路”;承辦大運河非遺美食展、全省傳統戲劇展演、風情淮河非遺展演展銷等重大活動,“詩與遠方”雙向奔赴,優質文旅資源雙向轉化。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9項、省級30項;現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7人、省級48人。建立了覆蓋國家、省、市、縣(區)四級的非遺名錄體系,各級非遺項目和傳承人數均位居全省前列。
創新生態,激發活力。
不少影迷看過周星馳導演的《新喜劇之王》,可很少有人知道,影片的特效主要來自宿州的云渲染基地。該基地云渲染機房的計算能力超過“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
數字化改革正成為宿州文化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皵底?內容”創新轉碼方式,關聯文化旅游、文物、新聞出版,萃取具有歷史傳承價值的重要元素、標識和符號;“數字+傳播”拓寬傳播平臺,電影、廣播電視等領域力爭在IP化方面取得新突破;“數字+產業”轉型升級文創產業鏈,全市已落戶各類手游、網游企業近100家。
添暖色——讓文化體制改革助推發展
汴水之畔,一幅詩意盎然的“水墨畫”徐徐鋪展——這是去年9月建成開放的宿州美術館。作為我省首家成建制市級美術館,宿州美術館融入了園林造型、山水畫、書卷折頁等多種元素,成為我市獨具特色的文化地標。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距宿州美術館不遠處,一條貫穿南北的生態旅游廊道——符離大道,把沿線皇藏峪、五柳、西山花海等風景名勝“串珠成鏈”。漫游其中,宛如穿越千年時光,領略到宿州深厚的文化底蘊。
揚風帆,踏浪行。文化體制改革釋放出的文化生產力,正催生出宿州文化發展的“滿園春色”。
一組組數字,彰顯不可忽視的文化軟實力。2022年,全市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增長14.3%,增長目標完成率居全省第1位;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26.8%,增速居全省第3位;省億元以上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實際完成投資額增長34.8%,增速居全省第5位。在省政府年度目標管理績效考核中,我市文化產業發展考核居全省第2位。
科技的澎湃浪潮,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勁動力。我市深挖杭州阿里、網易等已落地企業生態鏈,用好存量、盤活增量,做好游戲、音樂等領域文化產業承接,持續跟進夢想小鎮、未來科技城等項目對接,市高新區阿爾法數字科技產業園獲評集聚類安徽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蔽沂袌猿职选八臀幕焙汀胺N文化”結合起來,加快構建和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文化的“種子”在基層生根發芽。
閱讀成“悅讀”,書香成風尚。我市依托街道社區、文化企業等,建設30處城市閱讀空間,打造“15分鐘閱讀圈”,“家門口”的圖書館既有高顏值又有高品質。加快數字博物館、數字美術館和數字景區改造,通過互聯網重建公共場館與群眾的具體關聯,讓城市更有人文范、書香味、煙火氣。
文化惠民溫暖人心。目前,全市120個公共文化場館全部對外免費開放,鄉鎮(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100%,從市到村的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布局日臻完善。農民春晚、“送戲進萬村”“戲曲大舞臺”等文化惠民活動,極大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牌形象。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也是時代變遷的畫像。幾年來,我市新創劇目57部,10部作品入選安徽省戲劇創作孵化計劃項目,3部作品入選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墜子戲《愛在梨花灣》、泗州戲《萬家燈火》、淮北花鼓戲《守望者》等一批精品力作,逐漸形成了具有宿州風格、宿州氣派、宿州特色的文化精品生產高地。
文化,是城市發展的根脈和靈魂。宿州正踏著建設文化強市的鏗鏘步伐,不斷創造更多的驚喜,留給世人更美的期待。(記者 謝文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