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校園:雙向奔赴的傳承實踐
近年來,靈璧縣通過構建“專家引領+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非遺傳承新生態,打造多維傳承場景、健全長效保障體系,推動非遺教育從“特色活動”向“育人體系”升級,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煥發新活力。
構建多元參與機制 激發非遺傳承活力
專家引領樹標桿。邀請省市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走進校園,以“現場授課 + 技藝演示”的方式揭開非遺神秘面紗。鐘馗畫傳承人講解“鐘馗捉鬼”民俗背后的文化內涵,磬石雕刻大師通過現場切割、打磨演示,讓學生直觀理解“因材施藝”的創作邏輯。目前,已有20余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常態化參與校園教學。
教師主導促融合。組建非遺教學團隊,通過專題培訓,系統提升教師的非遺素養和教學能力。音樂課堂融入泗州戲、靈璧磬石琴等非遺元素;美術課堂引入鐘馗剪紙、民間繪畫等技藝。這種“非遺+學科”的教學模式,讓傳統文化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學生心靈。
學生主體顯活力。各校因地制宜組建剪紙、磬石琴、泗州戲、賞石、菠林喇叭等非遺社團,通過“沉浸式體驗+創新性轉化”激發學生熱情,讓看似“小眾”的非遺社團,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大舞臺”。目前,全縣已有400余個非遺社團活躍在校園,吸引11萬學生加入,成為傳承創新的主力軍。
打造多維傳承場景 營造濃厚文化氛圍
靈璧縣一方面整合校園資源,打造常態化非遺展示與傳承空間。在校園文化長廊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將音樂教室、美術教室等改造為非遺傳承教室,配備磬石演奏、泗州戲等表演所需的樂器,以及靈璧磬石雕、鐘馗剪紙等制作工具。同時,利用校園廣播、電子顯示屏等,滾動播放靈璧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片。
另一方面,圍繞重要傳統節日、校園文化藝術節等,開展豐富多彩的非遺主題活動。春節期間,組織學生寫春聯、剪窗花,學習靈璧鐘馗剪紙技藝,感受傳統年俗文化;校園文化藝術節上,舉辦靈璧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將非遺與校園文藝深度融合,用“小活動”演繹“大非遺”,增強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與熱愛。
同時,搭建“家校社”協同的非遺傳承橋梁,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力。邀請家長走進校園,參與非遺親子活動,與孩子共同參與靈璧磬石拓印、剪紙等項目;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研討會,邀請專家、傳承人、教師和家長代表共同探討非遺傳承創新路徑,開展“非遺進萬家”活動,組織學生走進20多個社區進行展演,推動非遺從校園走向社會。
健全長效保障體系 夯實傳承發展根基
強化統籌規劃。靈璧縣將非遺進校園工作納入全縣教育發展總體規劃。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專家學者組成顧問團隊,為學校提供技術指導與學術支持;逐步搭建非遺教學資源庫,整合教學案例、課程設計、影像資料等內容,為教師備課與學生學習提供豐富素材。同時聚焦“一校一品”“一宮(少年宮)一特色”建設目標,因地制宜打造非遺傳承特色品牌。目前,靈璧縣第五中學被授予靈璧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基地、靈璧縣職業技術高級學校被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職教聯盟授予“理事單位”。
深化人才培訓。構建“分層分類”培訓體系,定期組織中小學非遺傳承教師培訓班,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授技藝精髓、教育專家解析課程設計,目前已累計培養專業教師超300人。每年舉辦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成果展示交流活動,形成“以展促學、以賽促教”的良性循環。此外,靈璧縣委宣傳部(文明辦)聯合縣教體局面向全縣選拔200名教師開展本土非遺專項培訓,目前首批19名教師已完成2個月系統學習;同步配置200架磬石琴至12所鄉村學校少年宮。
完善激勵機制。將非遺教學成效全面納入學??己酥笜?,對成果顯著的單位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基地”稱號。面向學生群體,創新開展“非遺小傳人”“創意之星”等評選活動。同時,將非遺社團活動、校外實踐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目前,靈璧職業高級技術學院泗州戲社團15名學生憑借非遺特長考入宿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