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探索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新路徑
日前,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相關情況。全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堅持“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遵循“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工作準則,持續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積極探索救助新路徑。據統計,2024年度我市救助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741人次,其中站內救助673人次,站外臨時救助68人次,累計使用資金約286.87萬元。截至今年5月底,我市救助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310人次,其中站內救助286人次,站外臨時救助24人次,累計使用資金約80.88萬元。
聚焦街面巡查,織密兜底保障網絡。2024年,市民政部門持續協調公安、城管等部門,大力開展主動救助,特別是市級和各縣區救助站依托“寒冬送溫暖”“夏季送清涼”等專項行動扎實開展救助工作。在低溫、冰雪等惡劣天氣時段,加大對廢棄拆遷房屋、施工工地、橋梁、涵洞、車站、城鄉接合部等區域的巡查力度,拓展巡查范圍,加大巡查頻次,實現街面巡查全天候、廣覆蓋。站內救助熱線24小時暢通,做到時間不空檔、工作不斷層,救助無死角、無盲點。及時發現和救助流浪乞討等臨時遇困人員,對愿意進入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討人員帶回站內辦理入站登記,提供無償救助,對不愿進入救助管理站的人員發放防暑、御寒物品、食物、藥品等。在全市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中,我市設立臨時救助點104個,累計摸排街面流浪乞討232人次,救助流浪乞討人員202人次,協助返鄉157人次,幫助尋親12人,落戶安置1人,發放臨時救助物品等289件。
狠抓站外監管,確保救助服務閉環。全市救助站本著“先救治、后救助”原則,與轄區內醫院簽訂定點醫療機構救治協議,在救助過程中開辟醫療救助“綠色通道”,將經甄別確認的急重病患者或疑似精神障礙的流浪乞討人員及時送醫救治。落實回訪制度,按照救助管理辦法的規定對受助人員進行定期回訪,將回訪內容及時錄入全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全市各級救助站定期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智力殘疾人員、受助返鄉流浪乞討人員及其家庭開展摸底排查,健全完善“易流浪走失人員信息庫”,并加強與公安、衛生、城管等部門協同配合,分類做好救助管理服務工作。
構建全鏈救助,多管齊下兜牢底線。從尋親、安置再到源頭治理,形成“發現—救助—安置—預防”的全流程閉環。大力開展救助尋親服務,2024年全市持續開展“大愛尋親,溫暖回家”主題專項尋親行動,充分利用救助管理信息系統開展業務工作,推進“互聯網+救助尋親”模式,多渠道、全方位拓展流浪乞討人員尋親服務工作,積極幫助受助人員尋親返家。鞏固與周邊縣市的站際合作,加強與我市藍天救援隊、雄鷹救援隊等社會公益組織聯系,為尋親服務開辟渠道。會同公安部門通過人像識別、DNA比對等方式查詢甄別滯留人員身份信息。集中開展長期滯留人員落戶安置行動。市公安部門與民政部門通過《拂曉報》等媒體渠道積極開展身份查詢和尋親服務,對于通過查詢和尋親服務后仍無法查明其親屬、所在單位、戶籍地、居住地的,由縣(民)政局按照有關規定向縣(區)公安局申請為其辦理戶口登記。積極推進源頭有效治理。落實源頭治理措施和強化回歸穩固機制,幫助返鄉的受助人員解決生產、生活困難,政策上給予及時幫扶照顧,避免其再次外出流浪。建立返鄉人員信息臺賬,對有監護人履行撫養或贍養義務的流浪乞討人員,督促其近親屬加強監管,防止再次流浪。對生活及基本醫療困難的流浪乞討人員,將其信息通報鄉鎮民政所予以重點關注,強化源頭預防。
筑牢安全防線,提升站內管理質效。入站安全檢查。嚴格按照規定,受助人員進入生活照料區前,先進行安檢,防止其將危險物品帶入生活照料區;進入生活照料區后,工作人員帶領其熟悉居住環境,告知每日生活制度,發放生活用品、衣物、食品等。居住環境清潔。嚴格實行分區分類管理,工作人員對受助人員生活照料區開展全面消毒、清掃、換洗、晾曬等工作,保證生活照料區整潔、干凈、無異味。同時,仔細查看每一位受助人員的身體狀況,為他們測量體溫、血壓,確保他們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