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縣“一頭羊” 富民“領頭羊”
蕭縣羊肉久負盛名,白山羊養殖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當地一直流傳著“伏天一碗羊肉湯,不用醫生開藥方”的說法,蕭縣伏羊宴習俗入選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一碗羊肉湯,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味蕾,還帶動了一條產業鏈,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更多活力。
蕭縣丁里鎮許堂村村民在山野里放牧羊群。
蕭縣有句老話:“伏天一碗羊肉湯,不用醫生開藥方”。所謂“伏羊”,就是入伏以后的羊肉。羊肉湯本是冬季食用的佳品,蕭縣人卻酷愛在三伏天享用。首先是因為山羊膘肥肉嫩,膻味小,湯汁鮮美;其次是羊肉湯內放有辣椒油、米醋和香菜,喝完大汗淋漓,能夠驅散體內五臟積熱和毒素。
羊肉預制菜展銷受歡迎。
蕭縣羊肉美食制品直播帶貨。
“五一”長假期間,蕭縣羊肉湯在“宿州綠色農產品杭州展示展銷會”上大放異彩。在杭州武林廣場浙江展覽館,蕭縣許堂心誠全羊館帶去的100只新鮮燉制的羊頭湯,大火熬制、湯色乳白、香而不膻,瞬間被搶購一空。讓杭城的居民體驗了“夏天吃伏羊,健康又壯陽”的神奇!
紅燒羊拐
孜然羊腿
蕭縣羊肉久負盛名,白山羊養殖已有300余年。此地自古山川秀美,飼草豐茂,農民養羊較多,純自然放牧,讓羊兒自由自在地覓草尋食。經過一個冬春的養膘,每到夏日,羊兒更加肥壯。飯店選用的多為3-6個月的本地白山羊,肉質鮮嫩。本地的傳統名菜也多以羊肉為主,有“無羊不成席”之說。羊肉湯,湯汁乳白,綴以綠色香菜及紅色辣油,鮮而不膻,肥而不膩,風味雋永,獨具特色。此外,還有蔥爆羊肉、魚咬羊、手抓羊肉、烤羊腿、孜然羊肉等等。制作羊肉,老字號當數汪家羊肉館,在蕭縣現有四家分店,號稱“老字號名震徐淮三百里,羊肉湯味壓江南十二樓”,汪家四輩相傳做羊肉,深得其中三昧,餐館幾乎天天客滿;而蕭城西北圣泉寺,泉流淙淙,水質清冽,這里盛行全羊席,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粗獷豪放,頗有綠林豪杰之風;出城向南走,“城南四五里,羊肉百十家”,丁里鎮緊靠蕭淮公路和連霍高速,這里交通便捷,人流如織,改革開放45年的積淀,羊肉已形成產業,羊肉館、羊頭館三步一店,五步一樓,質優價廉,深受徐州、淮北等地消費者的喜愛。每年伏羊節期間,食客盈門,羊肉館家家開啟流水席模式,開啟“兩眼一睜,忙到熄燈”模式!“去蕭縣喝羊肉湯”,已成為周邊城市游客解饞的好去處。
中央電視臺《味道》欄目組一行走進許堂村錄制“蕭縣羊肉”美食專題節目。
為全方位擦亮白山羊特色文化品牌,提高“蕭縣羊肉”和“蕭縣羊肉湯”品牌效應,蕭縣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斷提高養殖主體發展的積極性。2020年,蕭縣再次大張旗鼓地舉辦了“伏羊美食文化節”,CCTV《晚間新聞》《朝聞天下》分別予以報道,聲譽日??;2021年,伏羊文化節應邀在合肥“安徽飯店”舉辦,節慶期間嘉賓如云,名播江淮。2023年,伏羊節規??涨?,羊肉湯的鮮美讓游客和市民釋放了壓抑已久的消費熱情。新華網、鳳凰衛視、安徽衛視、拂曉報等主流媒體爭相報道。當CCTV《味道》欄目組走進丁里鎮許堂村時,村黨總支書記馬新影說:“在丁里鎮,百余家羊肉館如雨后春筍、星羅棋布,有的還將羊肉館開到合肥、南京、淮北、徐州,羊肉產業鏈不斷成熟、壯大,帶動了數千人從事山羊養殖、運輸、宰殺、加工、銷售、餐飲等行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現在都成了養殖大戶、經紀人、廚師、飯店老板?!睘橼s上直播帶貨的風口,馬書記積極開發,推出真空包裝的羊肉湯、孜然羊肉、香辣羊腿、羊肉滑肌、五香羊頭等預制菜品,進行線上銷售。如今,羊肉產業已經成為羊肉美食小鎮丁里鎮促進鄉村振興、引領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
“2023年蕭縣伏羊文化節”開幕式現場。
羊肉美食和書畫,蕭縣兩大名片交相輝映。
2015年,蕭縣伏羊宴習俗被安徽省政府批準為省級非遺項目;2022年,蕭縣丁里鎮許堂村被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命名為“安徽省特色美食村”;2023年,蕭縣白山羊成功入選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蕭縣白山羊目前存欄62.8萬只,出欄103萬只,全產業鏈產值24億元,成為蕭縣“七彩農業”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蕭縣伏羊文化節已連續舉辦20多年,是展示地域特色的一張美食文化名片。文/圖 特約攝影 楊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