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實施中期評估報告
市發展改革委主任 朱大忠
市人大常委會:
《宿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十四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綱領。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規定,宿州市發改委會同各有關方面對《綱要》實施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形成了《〈宿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實施中期評估報告》(以下簡稱《評估報告》)?!对u估報告》系統梳理了《綱要》實施以來主要目標指標、重大戰略任務、重大工程項目等進展情況,深入分析了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提出了進一步推動《綱要》實施的主要舉措。
一、《綱要》實施進展情況良好
“十四五”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內外形勢和風高浪急的多變環境,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有力有效應對超預期因素帶來的下行壓力,奮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事業穩步推進,《綱要》確定的戰略目標和各項任務總體上達到了預期效果。
(一)主要目標指標進展總體符合預期。《綱要》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實現經濟實力更大躍升、科創能力更大增強、改革開放更大突破、民生福祉更大增進、治理效能更大提升等目標,并從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綠色生態、安全保障五方面提出了27項主要指標??偟目?,這些目標和指標的實現情況基本達到預期進度要求,主要指標中22項基本符合或快于預期,2項相對滯后,3項暫時無法評估。4項指標提前實現,分別是高新技術企業數、每千常住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每千常住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人均預期壽命。5項指標快于預期,分別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研發經費投入增長、發明專利擁有量、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全員勞動生產率、進出口總額增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13項指標序時推進;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等2項指標低于序時進度;數字經濟占比、城鎮登記失業率、森林覆蓋率等3項指標暫時無法評估。
(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能力大幅提升,全鏈條創新生態持續優化。高質量創新載體不斷涌現,全市共引進院士6人,建立院士工作站6家,共有省級、市級院士工作站各2家。與中國礦業大學、河海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持續開展市級“一室兩中心”建設,共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市級重點實驗室10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2021—2022年,全市研發經費投入近34億元。截至2022年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60家,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標。445家企業納入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庫。優秀創新創業人才不斷集聚,成功申報省級青年發展型城市試點,招引博士人才195人。26個人才團隊在宿創新創業,共引進院士6人,全市現有省級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7個,市級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31個??萍紕撔麦w制機制不斷完善,建立“政產學研用金介”七位一體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4家,省級眾創空間13家,市級科技孵化器9家,市級備案眾創空間18家,累計入駐科技型企業567家,服務創新團隊199個。設立1.6億元宿州市天使基金,打造資本助力科技創新的新模式。成立徽商銀行宿州科技支行,為科技型企業提供融資類、投貸聯動類及綜合服務三大金融服務。
(三)強化實體經濟對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撐,制造業集群競爭力持續增強。把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擺到更加突出位置,發揮宿州比較優勢,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十大重點產業加快布局,在《綱要》“5+5+N”產業體系基礎上,市委、市政府深入研究謀劃,調整為優先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食品、生命健康、數字創意、高端裝備5大新興產業,協同發展新材料、現代物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人工智能、輕工5大成長產業。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競爭力持續提升,每年實施200個重點技改項目,技改投資兩年年均增長25.95%。全市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家、省級專精特新冠軍企業15家、省級專利導航服務基地2家。推動工業互聯網建設提速提效,省級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注冊企業達1500家,建成雪龍纖維、阿里迅犀制造2個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12個。各縣區園區結合本地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合理確定主攻方向,均形成了一批標志性產業基地。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持續實施,統籌市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支持智能工廠、工業互聯網、柔性化定制、共享生產平臺、總集成總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供應鏈管理、服務衍生制造、工業文化旅游等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項目,培育了阿里迅犀、張江蕭縣高科技園、碭山龍潤堂生物科技等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業態。
(四)高水平打造特色鮮明的云計算產業,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持續賦能。云計算大數據基地加速建設,云計算產業園建成10萬平方米數據中心,機房設計標準T3+(部分達到T4),規劃部署1.6萬個數據機柜。積極對接國內互聯網頭部企業,吸引華為云、騰訊、浪潮云、阿里巴巴、網易云等互聯網頭部企業相繼落戶,提供一站式云服務,持續賦能數字經濟生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推進,實現全市城區、工業園區、鄉鎮及景區、國道等重點場所的5G網絡全覆蓋,5G基站數量位居全省前列。所有數據中心已實現“三網聯通”,宿州電信、聯通、移動分別具備2000G、400G、2200G帶寬出口,均具備擴容能力。推進淮海智算中心、汴水之畔超算中心、算力互聯人工智能算力樞紐基礎設施與算力運營中心項目建設,建成智算算力1951.2P,超算算力15P。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持續深入,綠色家居建材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2022年上線運營,已入駐綠色家居企業160余家,接入300余臺生產設備實現上云。數字政府建設初顯成效,數據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已接入全市64家單位145個業務系統數據編制數據資源目錄7681個,數據歸集總量78.6億條,為64個政務部門共享數據超62.2億條。累計上線身份證、駕駛證、不動產權證等各類電子證照569類4910萬張,537個發證服務事項實現電子證照和紙質證照同步制發。市城市綜合運營管理中心已正式啟動運行,公共服務和管理基礎設施數字化加快實現,開啟現代化城市治理新模式。
(五)堅定不移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供需兩端結構有效優化、作用有效發揮。重大項目建設有力實施,認真落實“管行業必須管投資”要求,“十個一”“四級”定期調度、市領導包保重大項目等工作機制高效運轉,堅持“一周一次規委會、兩周一次要素保障會”,強力推進項目建設。2021年752個省億元以上重點項目完成投資795億元,2022年826個省億元以上重點項目完成投資960億元,分別完成年度計劃的123%、117%;2023年上半年,省億元以上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475.1億元,計劃內投資完成率63.6%。宿馬園區中鷹年產360萬噸包裝紙、順風光電光伏電池、碭山邁瑞醫療科技園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市高新區佳力奇復合材料智能制造基地、泰盛紙業生活用紙生產等項目竣工投產。宿州市獲評安徽省2022年推進重點項目建設進步獎。積極爭取中央及省預算內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等政策資金支持,2021—2023年上半年,累計發行15批次217.69億元專項債券,用于支持全市264個項目建設;累計爭取保障房、社會事業、農林水利、生態環保等中央預算內資金28.1億元。消費需求累積釋放,“十四五”以來,市縣聯動發放多期多輪消費券共計4837萬元,帶動消費12.39億元。消費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培育7家鉆級酒家、4家綠色商場,推廣“老字號”“三品一標”“好網貨”等本地特色農副產品145個。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持續完善,全市限上商貿流通主體超1200家。全市縣域電商綜合公共服務中心和電商快遞物流配送中心全部建成,布局村級電商服務網點866個,建設高標準電商產業集聚園區9個,入駐電子商務、快遞物流等配套企業500余家。
(六)事關全局的重大項目接續實施,現代化綜合基礎設施體系不斷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加快健全,京滬鐵路宿州站建成投入使用,淮宿蚌城際鐵路、合新高鐵泗縣段、阜淮城際鐵路加快建設。宿州民航機場前期工作有力推進,即將進入立項報批關鍵階段。宿固高速、徐淮阜高速公路建設全面加快,徐碭商高速、宿徐高速、宿遂高速宿州繞城段前期工作提速提效。截至2022年底,全市公路網總里程達2.13萬公里。積極推動跨區域公交一體化,開通7條省際公交線路和3條城際公交線路。內河航道“升級、擴能、溝通、聯網”進程不斷推進,澮河航道(宿州段)整治工程、新汴河航道(宿縣閘至徐崗段)疏浚及靈璧船閘工程已建設完成,宿州港埇橋港區蘄東作業區碼頭前期工作扎實推進。新增四級及以上高等級航道里程26.9公里,船舶平均噸位由864噸提升至940噸。全力推進宿州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建設,跨區域調水工程穩步實施,引江濟淮二期工程前期工作不斷加快,碭山縣林屯水庫、蕭縣孤山湖水庫等水源調蓄庫建設持續推進。能源體系建設加快發展,2022年錢營孜電廠二期擴建項目實現當年謀劃、當年獲批、當年開工,創造了燃煤發電項目從謀劃到開工建設的新紀錄。鳳陽-宿州、淮北-宿州-蕭縣-碭山段、靈璧-泗縣段天然氣管道項目前期工作高效開展。電網結構優化升級,能源保供能力不斷提高。
(七)關鍵領域改革持續破題深入,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民營經濟活力有效激發,加強惠企政策宣傳落實,降低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舉辦企業家沙龍下午茶活動21期、企業家接待日活動16期,分別辦結訴求234項、232項,切實為企業排憂解難。落實簡易登記改革舉措,企業開辦時限壓縮至0.5個工作日。2021—2022年全市新增注冊企業4.55萬戶。百麗鞋業、林平紙業等7家企業分別入選省民營企業營收百強、制造業綜合百強。優化政務服務創優營商環境,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平均賦權縣區、園區市級經濟管理權限47項、52項。持續精簡辦事材料、環節,行政許可類事項壓縮辦理時限93.8%,“最多跑一次”90%以上,“一件事一次辦”事項達到220余項。創新開展“局長走流程”活動,持續擦亮“宿事速辦”品牌,訴求辦結率、群眾滿意度均超99%。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深化,扎實推進41項國家級、省級改革試點,109項改革任務序時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高質量收官,位于全省第一方陣。大力推進企業上市,實現過會企業1家、輔導備案企業5家、新三板掛牌企業4家、省區域股權市場掛牌企業531家。
(八)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鄉村振興高質量推進。農業生產能力穩步提升,2021年、2022年糧食均實現豐產,小麥總產280.45萬噸。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市生豬存欄263.16萬,出欄242.82萬;蔬菜播種面積43.29萬畝、產量115.52萬噸,水產品產量2.08萬噸。全市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394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7家,省級龍頭企業99家,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占全省總量的7.4%,居全省第6位。農村經營制度改革鞏固完善,全市農村“三變”改革實現鄉鎮全覆蓋,開展村數1244個,入股參與“三變”改革農戶18.9萬戶。2022年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總量達5.85億元,村均經營性收入達50.26萬元。截至2022年底,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67萬個,家庭農場達到3.47萬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到338家、位居全省第1。全市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4982家,全程土地托管面積68.2萬畝,環節托管服務面積達到3502.41萬畝次。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開展農村人居環境三大革命、村莊清潔行動、村莊規劃建設提升行動,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穩定在90%以上,2022年度38個省級中心村建設任務基本完成。全市縣級以上文明鎮達77個、文明村達742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2021、2022兩年投入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37.72億元。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全市77%的監測對象已穩定消除返貧致貧風險。農村低保、農村特困供養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690元、687元。在2022年度全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考核評估中我市綜合排名全省第三,各縣區全部進入“好”的等級,其中泗縣排名全省第二,并獲省政府督查激勵。
(九)加快構建融合互補的城鄉發展格局,區域協調性顯著提升。“大宿城”戰略深入實施,構建“一主兩星”大宿城空間結構,全面提升中心城市能級,打造符離片區、宿馬園區2個城市副中心。落實《宿州市實施文明創建工程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持續鞏固。開展城市綠化增量、提升行動,主城區公園游園達到120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近17平方米,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9.52%。實施城市內澇治理整體工程,完成海綿城市建設任務。累計建成5G基站7971個,5G信號基本實現市區、縣區主城區全覆蓋。認真落實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措施,2021—2022年全市23.4萬農業人口落戶城鎮,2022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1.35個百分點、居全省第1位。扎實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靈璧縣國家新型城鎮化示范縣加快建設,蕭縣入選首批省級縣城城鎮化建設試點縣,2022年縣域經濟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8.9%,近年來穩步提升。碭山果蔬食品、蕭縣功能性新材料、靈璧機械制造、泗縣農機裝備和汽車零部件等5家省級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基地)加快建設,2022年實現產值308.13億元。聚焦建強開發區經濟發展“主戰場”,2022年,全市7家省級開發區實現經營(銷售)收入1405.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539.3億元,規上企業個數達1121家,實現進出口總額13.3億美元。印發實施《關于加快推進開發區“標準地”改革的實施意見》,2023年上半年以“標準地”方式出讓土地83宗、面積4767.66畝,占出讓新增工業用地的97.59%。
(十)聚焦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綠色生態發展本底持續夯實。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1年、2022年市級統籌安排環保資金1.15億元、1.09億元,用于污染防治和生態補償。2023年開展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大排查大整治專項行動,已整改銷號231個。2023年上半年,全市PM2.5平均濃度43.6微克/立方米、居皖北第2位、同比下降2.5%,空氣優良天數比例68.5%。強化落實河湖長制,統籌推進“清四亂”工作,清理河道1300公里。水環境治理和保護持續加強,主要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穩步提升,全市13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69.2%,高于省考暫定目標7.7個百分點。2022年入選全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城市。土壤污染和固廢危廢防治水平持續提升,農用地、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均達100%。推深做實林長制改革,人工造林8.4萬畝,新增省級森林城鎮12個、省級森林村莊69個。完成20個非煤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濕地保護管理水平持續提升。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挖掘存量項目節能減排潛力,動態管理“兩高”項目清單,嚴控“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制定實施《宿州市重點企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實施方案》,指導企業做好節能技改。納入省調度平臺節能環保產業項目85個、投資規模超千億元。全市省級綠色工廠達到10家。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均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加速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工程,大力發展光伏發電、風電等非化石能源,持續推進生物質能發電建設,提升綠色電力供應,新能源裝機355.9萬千瓦,裝機規模全省第6。
(十一)承東啟西開放高地加快打造,重大戰略勢能在宿州疊加釋放。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縱深推進,印發實施《宿州市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成功簽訂《合作共建銅山—埇橋(蕭縣)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框架協議》,持續推進宿州徐州現代產業園區、張江蕭縣高科技園等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建設,“十四五”以來,引進滬蘇浙億元以上項目51個,實際到位滬蘇浙資金124億元。全面啟動杭州宿州結對合作幫扶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與行政區縣結對合作機制,明確杭州市8個城區與宿州市8個縣區、市管園區建立結對關系,全部制定出臺結對合作幫扶工作方案或簽訂合作協議。全市赴杭州實地對接和開展招商活動380余次,杭州宿州產業園區正式揭牌。搭建“飛地經濟”合作平臺,市屬國有企業落戶杭州市紫金港科技城,組建異地創新孵化平臺。市政府與浙商銀行簽訂金融合作協議,目前已投放信貸17.38億元,認購市級平臺公司短融債2億元、美元債7000萬美元。與中國礦大、河海大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加快融入長三角農業“產學研”合作體系。積極引入滬蘇浙優質醫療資源,與長三角醫療機構共有醫療合作項目20個。與長三角地區實行異地就醫即時結算醫院達到7120家。積極推進長三角“一網通辦”,2023年上半年,共辦理長三角一網通辦事項1385件。深入落實“一帶一路”等重大國家戰略,開通宿州市至寧波港的鐵海聯運通道,拓展外貿企業出口通道。2021—2022年凈增進出口額超過4億美元,新增進出口實績企業超過160家,截至2022年底,全市進出口超1000萬美元實體企業達24家。
(十二)解民憂暖民心辦好民生實事,推動宿州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就業質量和居民收入不斷提高,2021年以來全市共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會4500余場次,提供招聘崗位46.89余萬個,新增就業人口6.6萬人。打造宿速就業品牌,開展“三公里”就業圈建設,建成87個三公里充分就業社區。全市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8910元、16897元。優化幼兒園布局和學前教育資源配置,提高公辦幼兒園占比,支持民辦普惠園發展,截至2022年底,全市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96.81%,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園占比達56.1%,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89.21%。全市義務教育階段適齡隨遷子女入學率實現100%。健全市、縣、鄉三級院前醫療急救工作體系和急救醫療網絡,應急醫療救治能力不斷增強。建立11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和1個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全市縣域內就診率提升至84%左右,基層診療量占比保持在71%以上。建設國家級重點???/font>1個、省級重點???/font>17個、市級重點???/font>44個。全市現有衛生技術人員36549名,其中高級職稱人才占比達到7.9%。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持續構建,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市城鎮職工政策范圍內住院報銷比例為83.25%,城鄉居民基本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報銷比例為72.55%,特困人員、低保對象合規醫療費用救助比例為76.48%。全市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45.53萬人,參保率達103.86%,基本實現基本醫療保險法定人群全覆蓋。累計建成6個公共圖書館、6個公共文化館、5個博物館、3個美術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100%。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新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1處、3A級旅游景區7處。
(十三)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持續提升,社會大局和諧穩定。認真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全市實有耕地面積901.8萬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775.71萬畝,連續23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確保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升、分布較穩定。能源安全有效保障,保持煤炭穩定供應,充分挖掘存量煤礦產能,穩步淘汰落后煤礦產能。加大線上線下風險監測預警力度,有效發揮銀行業金融機構監測防控“前哨”作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效處置泗縣“6·26”等疫情,打贏多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殲滅戰。建立安全生產行刑銜接機制,安全生產治理體系、責任體系和風險防控體系逐步健全,鑄安行動積極推進,未發生重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不斷強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風險早期識別能力不斷提高,災害精準防御能力持續提升。城市信用監測排名始終位居全國前列,2022年度宿州城市信用指數排名全國第一,成功創建國家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市信用平臺和門戶網站綜合性能居全國城市第10名,2021年、2022年連續兩年“全國特色平臺網站”。建設宿州市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宿州信易貸平臺),著力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目前市信易貸平臺已入駐18家金融機構、超20萬家市場主體,發布99款金融產品,累計授信總額922億元,實際發放貸款812億元,其中信用貸款157億元,信用賦能中小微企業作用初步顯現。社會綜合治理能力全面提升,采取“網絡+網格”模式,整合智慧城管、12345政府公共服務平臺、綜治指揮中心等平臺,建立社會治理統一指揮中心。創新實施“小區長、樓棟長、單元長”模式,將常態化糾紛排查機制有機融入網格化管理。掃黑除惡常態化開展,平安宿州建設持續深化。
二、《綱要》實施存在的問題
一是經濟恢復未達預期。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8%,低于全省0.3個百分點,居全省第11位。部分重點領域遇冷的傳導效應明顯,房地產市場需求不足、預期不振,前三季度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24.9%,與之相關的家電、家居等大宗商品消費市場低迷,消費對經濟恢復的基礎性作用發揮不夠明顯。
二是產業轉型進程較慢。規上工業企業主要集中在板材家居、綠色食品等傳統產業領域,產業鏈條較短,高附加值產品有待開發培育;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規模偏小,企業多集中在產業鏈低端環節。今年上半年,全市招引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45個、總投資899.23億元,僅開工39個,轉化率僅為27%。全市暫未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產值超50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培育不足。
三是開發區作用發揮不強。全市7個開發區均為省級開發區,無國家級開發區,規模均未達到五百億元。開放平臺賦能作用不強,創新驅動發展基礎薄弱,與滬蘇浙產業對接合作平臺較少,深度融入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缺少載體平臺支撐,推動區域創新成果轉化和制造環節轉移渠道不足。
四是城鎮化水平不高。2022年度我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6.38%,分別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18.84、13.82個百分點。其中,縣域城鎮化率為39.61%,低于全省平均7.63個百分點,居全省第14位。
三、強化《綱要》實施的對策建議
面對新變化新形勢,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統籌安全和發展,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任務,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持強烈的機遇意識、風險意識和奮斗意識,觀大勢、把大局、謀大事,把宿州發展放在黨中央對安徽的戰略定位上、放在全球經濟發展大背景下、放在全國發展大格局中、放在國家對長三角發展的總體部署中、放在全省推進皖北全面振興的任務安排中思考謀劃,推動《綱要》重大戰略、重大任務、重大項目落細落實,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汽車零部件、預制菜、光伏能源“三基地”,構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算力、物流、文旅度假“三節點”,夯實具有示范引領力的人才、龍頭企業“兩支撐”,不斷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持續改善、風險隱患持續化解,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以更高標準干在實處、更強實力走在前列。
(一)推動發展戰略一脈相承,聚力打造“三基地”構筑“三節點”夯實“兩支撐”。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預制菜生產基地,加快推動預制菜產業科技化、規?;?、集聚化、鏈條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積極培育一批預制菜龍頭企業。打造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用足用好支持汽車零部件產業向皖北地區延伸布局的政策機遇,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后市場服務優化等8項重點行動,積極對接整車制造企業以及全球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找準關鍵環節、加快“卡位入鏈”,著力打造一批汽車細分領域的“配套專家”。打造光伏能源基地,加大光伏和儲能等重點產業的招引力度,大力發展壯大硅片、電池片、光伏組件、光伏焊帶等光伏制造業。構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算力節點,鼓勵算力上下游企業做大做強,推動電力變算力、算力變生產力。構筑重要物流節點,加快打通區域綜合流通體系大通道,進一步優化物流基礎設施布局,持續推動物流提質增效降本。高水平建設宿州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積極爭取納入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打造聯通長三角區域與中原區域的重要物流樞紐。構筑文旅度假節點,大力實施旅游新高地建設、鄉村休閑旅游精品示范、旅游能級提升、旅游消費促進、旅游品牌傳播、旅游服務升級等“六大工程”,推出更多高端文旅IP,打造旅游目的地節點城市。夯實人才支撐,建立更具吸引力的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機制,推動人才數量持續擴大、質量穩步提升,加快構建具有宿州特色的人才發展“雁陣”格局。夯實龍頭企業支撐,大力實施龍頭企業戰略,堅持“對外招引+本土培育”雙向發力,加快行業龍頭企業招大引強。
(二)做大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延伸拓展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全力建設高端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加快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全覆蓋。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新興產業重大項目攻堅行動,加快推動十大重點產業聚集發展。做大做強省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加快培育壯大生命健康產業集群,加快打造具有省內影響力的新材料產業集聚地,加快培育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地。提檔升級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新模式新業態,大力發展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商務會展等生產性服務業,持續提升文化旅游、現代商貿、養老育幼等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創建一批省級服務業集聚區和集聚示范區。
(三)強化重大項目支撐,促進有效需求高質量釋放。高效運轉項目建設機制,強化重點項目分層分級調度、項目評審和要素保障、季度觀摩等機制落實,提高項目開工率、竣工率、達產率和轉化率,力促重大產業項目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推深做實項目謀劃儲備。緊盯政策導向,深入挖掘“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新能源汽車下鄉和充電樁建設等項目謀劃的空間,推深做實項目謀劃儲備。圍繞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新型基礎設施、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摸排項目,持續鼓勵和吸引民間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恢復和擴大消費,落實好促進汽車、電子產品消費的政策舉措,促進大宗商品消費,積極引進、培育、升級一批高質量消費平臺載體,持續培育線上消費、文旅消費、綠色消費等業態模式。
(四)深化關鍵領域改革,推進高水平開放合作。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進雙創平臺建設。擦亮“宿事速辦”品牌,落實落細《宿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全面推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著力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多層次金融支持服務實體經濟體系。深化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全面加快杭州宿州產業園區建設,推動各縣區、市管園區與杭州市結對合作城區共建省際產業合作園區。深化與徐州市戰略合作,積極創建銅山—埇橋(蕭縣)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推動安徽自貿區宿州聯動創新區發展。鼓勵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推動本土優質產品走出國門,培育一批進出口實績企業。
(五)統籌協調城鄉發展,奮力走在皖北全面振興前列。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加快提升城鎮化率。大力推進城鄉建設重點項目,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體系、提檔升級市政設施、擴大公共服務供給。堅持落實“一縣一策”,將建設特色產業集群(基地)作為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持續完善上下游產業鏈條,形成“群主企業+配套企業”產業生態,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因地制宜補齊縣城短板弱項,持續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推動開發區改革創新發展,全面推行“管委會+公司”改革,“一區一策”強化產業培育和“雙招雙引”。持續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打造一批精品示范村。
(六)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實施50項民生實事,推動暖民心行動提質提效,著力解決就業、教育、醫療、托育、住房、養老等民生領域突出問題。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拓寬就業渠道,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促進群眾就近就地就業高質量充分就業。完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網絡,提升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鞏固提升“雙減”。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重點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完善養老保險體系,落實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健全惠民生、解民憂、暖民心工作長效機制,確?;貞粋€訴求、解決一類問題、提升一個領域。
(七)堅持綠色生態導向,凸顯減污降碳發展底色。堅持“雙碳”戰略導向,著力推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新興產業低碳發展,推動綠色食品、輕紡鞋服、家居建材、機械電子、煤電化工等產業低碳轉型,提升產業綠色化水平。持續優化能源結構,嚴格合理控制高耗能企業及項目能源用量,著力降低綜合能耗,構建清潔低碳智能高效的能源體系。強化大氣、水、土壤生態環境污染防治,提高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完善風力、光伏、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應用布局,加速可再生能源替代進程,減少化石能源消費帶來的碳排放,重點提升產業園區循環化水平。
(八)完善現代化治理體系,更好統籌安全與發展。確保糧食能源安全,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提升種業自主研發實力,加快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維護經濟領域安全,強化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監測調度,開展經濟運行月通報、季評比,傳導穩增長責任壓力,全力推動經濟持續向好。堅決遏制重大事故,強化城市安全運行管理。鞏固拓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成果,持續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
做好《綱要》實施工作意義重大,使命光榮。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釘釘子精神持續抓好《綱要》各項目標任務落地見效,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宿州篇章。